苏州的两种扩张路径 | 新一线·再造姑苏城
在苏州金鸡湖西岸,一座叫苏州中心的综合体正在为它的曲面采光屋顶铺设玻璃,它被叫做“未来之翼”。按照其设计公司贝诺的说法,这个由钢结构支撑和玻璃组成的曲面屋顶,设计灵感来自于凤凰——这与金鸡湖的传说有关。它在专业术语里叫“壳式自支持曲面玻璃结构”,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全球最大的曲面采光顶。
抛开这些建筑领域的专业概念,即使对于普通消费者,“苏州中心”这个名字也足以让人明白它在苏州的地标意义。苏州中心处在湖西CBD的核心位置,整体的建筑面积有113万平方米,除了一座35万平方米、有曲面屋顶的购物中心,还有4栋5A级办公楼、2栋湖景服务型公寓和1栋高端酒店。
图|苏州中心正在为它的曲面采光屋顶铺设玻璃。
湖西CBD是沿金鸡湖开发的一个中央商务区。在二十多年前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图纸上,它是一块形似手电筒的区域,苏州中心和被外界称为“秋裤门”的东方之门在手电筒的头部,向西延伸到星明街中央公园的是办公楼群。
与湖西CBD隔湖相望的湖东CBD也有很多初来苏州的人都叫得出名字的地标——诚品书店、圆融时代广场的天幕、金鸡湖摩天轮。
张亮对湖东CBD也很熟悉。他现在是苏州中心的开发商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城市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在这之前,他是圆融集团副总裁,分管商业综合体的设计、招商、营销和运营管理。作为苏州本土第一代商业地产人,张亮参与了湖东CBD及园区的多个项目。
现在他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苏州中心这个地标项目足以辐射整个华东地区。“过去苏州哪有人干过三十多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张亮说,圆融时代广场是此前苏州本土开发运营过的最大体量商业体。它的整体建筑面积为51万平方米,其中包含17万平方米的久光百货和10万平方米的天幕购物街。
金鸡湖城市发展公司与凯德商用共同合作来负责苏州中心商场的招商和运营。他们希望这个商场的品牌可以覆盖全客层人群,引入近千个涵盖国际大牌旗舰店、时尚精品、购物休闲、儿童娱乐、文化体验等多种业态的品牌,其中成熟品牌与首次进驻苏州的品牌比例控制在7:3左右。
“据测算,苏州中心商场的日均客流量应能达到10万人次,周末要超过30万人次。”在张亮的计划中,苏州中心除了要吸引园区里居住的人口,至少还要吸引苏州市区其他地区,以及昆山、太仓等苏州下辖县级市的人口。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最新统计,目前有74万人在园区工作。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外地,甚至还有每周往返苏沪的“候鸟族”。因持续不断的人才流入及区域商业和产业发展,这里的一手住宅单价已超过每平方米4万元。
但在20年前,苏州护城河以东的这片区域只是农田和墓地,没人想过它能有现在这么大的吸引力。
1994年中国政府与新加坡政府签署了《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建设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参照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想要利用“先工业、再住宅、后商业”的理念,建一座新城。
在这一背景下,两国合作成立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开始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这家公司由占股65%的新方主导,完成了园区最初的基础建设,也陆续引入了一批全球500强企业。
2001年,中方通过增资的方式调转了中新公司的股比,以中国国企的速度加快推进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目前园区最大的国企新建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建元”)的前身就是这个背景下成立的一批承担园区开发的职能公司,包括从事住宅和工业地产开发的建屋,商业地产开发的圆融,文旅地产开发的商旅公司,社区商业开发的邻里中心,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园区人力资源和园区测绘等公司。
在园区一期拿到的70平方公里土地上,最先启动的项目是隐藏在城市地下的基础建设。“你在园区内是看不到电网线的——从起步时园区就实现了所有地块九通一平,这在很多城市的开发区现在都还做不到。”新建元集团总裁亢越说。1995年他从上海铁路局来到苏州园区工作。
图 | 苏州工业园区现在的布局与20多年前设计的规划图纸几乎没有差异。
在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理念中,一张白纸从头规划是最好的开发模式。规划师按照标准规划方案,分隔出不同的功能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它们之间依靠路网连接,最小化城市的交通流量。暂未开发的土地以绿地的形式存在。
对照二十多年前首次制定的规划图,现在园区实际建成的模样几乎没有出入。“规划大于市长”是在园区被普遍接受的原则。如要更改规划,并非政府领导一拍脑袋就能决定,而是有一个严格的审批流程。这也是向新加坡学来的城市管理经验之一。
相秉军是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总监,曾担任苏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十余年,在他看来,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本身从城市规划的专业角度看未必非常先进,但它不同于其他城市开发区的重要一点就是不随意更改规划,“城市是一个有机体,随意更动会引发连锁反应,中国一般城市开发区犯的就是这样的错误。”他说。
“园区从不担心会没有人来。”亢越说。这正是“一次规划,20年不变”的开发模式带来的信心。
亢越曾在新建元旗下的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工作,参与组建了园区首个人才招聘市场,因就业者不断涌入,这个市场在建成不到一年半后就从原本200多平方米扩建到了1000多平方米,目前更是扩成了6000平方米的人力资源中心,并建立了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品牌“圆才OHR”。
在1990年代引入外资企业建厂的初期,园区的产业工人主要来自苏州的几家老国企。但园区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本地产业工人的供应并不足以满足需求。亢越找遍了苏州本地的中专职高院校,每年给学校的校长书记开两次人才供需会,把毕业生就业和园区企业人才需求连接起来。
日资企业瑞萨半导体在苏州工业园区建厂后,首批招聘的36位员工中就有一多半来自当时的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98年瑞萨在园区的厂房还没建好,这些学生毕业第二天就被送到苏州职业大学学习日语,半年后又被送去日本的工厂培训。一年后工厂建完,毕业生也培训完毕可以进入生产线了。“他们对新员工的规划很科学也很紧凑。”亢越说。
2005年前后,园区进入了产业高速发展阶段,每年要新增七八万在职员工。但当时苏州每年的中专职高毕业生也就5万人。供不应求,园区开始主动走出去,面向全国招人。园区人力资源公司的团队最远去过宝鸡开招聘会。
参照新加坡的社会福利政策,园区更高的公积金缴纳比例及住房补贴、高学历人才补贴和人才公寓等政策,让来到园区工作的人真正留了下来。
2010年,园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单体投资规模平均达到了3000万美元。从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到研发人员,园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
这是比园区更早起步开发的苏州高新区所羡慕的。
苏州古城东西方向中轴线上的干将路原本是一条最宽处只有2米的小路。1993年,它被拓宽成40多米的交通干道,古城“开墙破肚”,同时也把苏州发展最快的两座新城连接在了一起。经过干将路进入高新区,你会马上感受到一种与园区截然不同的氛围——更嘈杂,也更像中国的城市。
1989年启动开发、1992年设立的苏州高新区位于苏州古城西侧,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它的面积经历了从1平方公里到6.8平方公里、52平方公里、258平方公里逐步扩张的过程。相较园区一期就完整拿到了70平方公里土地,新区在开发进程中受到了更多限制。
淮海街是高新区有名的日料街。每天晚上七八点,穿着白色上衣、黑色西裤的日本人,三五成群在这条街上觅食。
在淮海街所在的狮山路商圈,现在仍有一些日企工厂在运营,但已数量不多。高新区近几年开始在狮山路一带开展“退二进三”和“退二优二”的改造,将大量制造型企业外迁。昔日工厂林立的狮山路正在升级为一条金融街。如果你打车到淮海街,出租车司机会告诉你,几年前这里的日料店更多,日本人也更聚集。新旧交替间,总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混乱,这是滚动开发带来的问题。
图 | 狮山路商圈是苏州高新区的核心区域。
苏州高新区像极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开发区,它代表了一种“穷开发”的模式——开发区政府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不大,启动资金也有限,只能拆一块建一块,一点一点拓展土地。
这种滚动开发的模式与工业园区的开发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就这样,在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东西两端,两种新城的开发模式并存了二十多年。
在高新区建立之初,政府的招商团队就拎着包,到上海的写字楼里,一家家敲门递名片。依此高新区拿下了松下、索尼、西门子、飞利浦等企业。在招商引资的层面上,新区和园区一直都是直接的竞争对手。
2009年,迪卡侬在苏州的第一家店在园区的欧尚商业中心内开业,不到一年,位于新区的水上乐园店也很快开业。“其实当时两个项目差不多同时在谈,两边的政府都支持迪卡侬尽早入驻。”迪卡侬大中华区副总裁华东大区经理程晓旦说。
迪卡侬从2006年开始和高新区苏州乐园发展有限公司接触,后者开发的水上世界商业广场还是一片空地。“这里有一个大型水上乐园,是户外休闲运动场所,吸引的家庭、年轻人这些与我们的目标客户类似的人群。”程晓旦说。因为目标人群匹配,开发商也支持迪卡侬改造已建成的物业,让其更符合迪卡侬标准概念店的选址条件。
随着时间推移,迪卡侬也和各区协调沟通,确认都会开店。现在苏州共有4家迪卡侬商场,并且平均每年会新开业一家,预计未来门店数会达到10家。
西门子是1994年进入苏州高新区的,它与当时的苏州机床电器厂合资成立了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接触器、继电器等低压电器产品。这座工厂在距狮山路5公里的珠江路上,是高新区早期引进的一家重要的外资500强公司。
为了引进西门子这样的企业,高新区政府做了多数中国开发区都会做的事情——提供税收减免,并在土地、能源和交通等配套资源上提供支持。而对于西门子来说,二十多年前选择新区,已开始更多考虑该区域有产业链中较完善的上下游企业,以及完备的工业基础设施。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工厂先后在原地扩容了6期。
2006年,西门子在苏州建立了办事处,并在2012年升级成为苏州分公司,承担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职责。这个分公司设立在了工业园区。“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园区距离客户更近,也方便员工上下班。”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江苏省总经理战京涛说。
效率和效益越来越成为企业选址的首要考虑。当西门子一年前再度考虑在苏州的布局时,是它的研发机构需要选一个高技术人才聚集的地方。
截至2015年9月,西门子在中国有20个研发中心和超过1万项有效专利及专利申请,在长三角地区有三十多家工厂。从战略布局的角度看,在苏州建立一个新的研究机构是西门子全球数字化战略在中国落地的一步大棋。“不管是研发、管理、销售人才,还是熟练的产业工人,在苏州都能找到。”战京涛说。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院的选址工作在去年10月启动。按照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院负责人朱锋的说法,他们目标明确,在工业园区提供的十几处备选中,很快选定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的东坊创智园地。这一次,西门子看重的是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及其周边200公里范围内数量庞大的高校资源。
图 |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集中了大量高校资源。
除此之外,园区还为企业提供房租减免、人才公寓、启动经费等优惠政策。“一个项目加起来最多可能有近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蒋卫明说,“一些城市的人才政策也借鉴了苏州,我们自信这些政策是可以兑现的。”
但西门子更在意的是这个区域的人才储备、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居住环境。“优惠政策并非我们选址的主要考量。研究院考虑是10年、20年之后的需求,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可持续的、适宜研究院这类机构成长的土壤的地方来落户。”朱锋表示,高新区主要以工业生产为主,工业园区集中了大量的企业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和各种产业协会,更适合西门子研究院的发展。并且在独墅湖科教区,纳米技术、生物医药、软件研发等高新产业已经形成了集聚优势。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院刚于9月20日成立,主攻包括工业机器人控制核心控制部件、工业信息安全、工业大数据、工业物联网和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在内的五大领域。目前招募到的专业人才已超过100人。
不论是新区还是园区政府,给西门子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不同于其他城市政府的专业性。“在苏州,大部分政府相关负责人都能够及时、高效地和企业直入主题地沟通,迅速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朱锋说。西门子刚在园区落户,园区管委便主动来访,询问西门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种针对研发类企业的软性支持正是西门子所看重的。
图 |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院最终选址在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的东坊创智园地内。
龙湖地产的第一个苏州项目是地处新区狮山路与塔园路交汇处西北角龙湖时代天街。2014年刚启动时代天街项目的销售时,龙湖地产苏州分公司营销总监黄万松发现:“只有新区的人去园区买房,很少有园区的人来新区买房。”
但到今年4月龙湖开售新区的第二个项目狮山原著时,这个市场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封闭了。狮山原著一期开盘价3万元/平方米,单价比天街贵了七八千元,“这个价格能不能卖出去我们也心里没底。”黄万松说。样板房开放当天,狮山原著的预约客户就超过了可售套数,在最后认购的客户中,园区客户占比超过了20%。事后分析,黄万松认为是因为园区已很少有可开发的土地,而新区的发展也逐渐赶上园区,品牌开发商扎堆进驻,使得新区的房价涨了起来。
高新区下属的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苏高新”)的地产板块也开始参与市场上激烈的土地拍卖。过去它更多是按照政府要求建学校、医院和动迁房,至于拿地,通常都是那些市场化开发商不太感兴趣的、回报周期长的“差地”。
但随着大面积的土地基础开发结束,苏高新集团的政治任务完成,它需要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
按照苏高新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唐燚的说法,苏高新集团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从1990年代初到2000年之间,是承担了高新区初期的融资和开发建设的职能;在2002年高新区面积从52平方公里扩张到258平方公里后,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开发区建设任务。直到2013年,这家国企集团不得不开始走向市场化。“新区该做的基础开发都完成后,苏高新集团很快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如果不走向市场,我们接下来将会找不到企业发展的方向。”唐燚说,过去苏高新集团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意识还不够强。
“得把自己扔到市场上去,学会生存。”唐燚说。这是苏高新在2013年前后迫切的愿望。他们启动了一次改革重组,划分了城镇化建设、产业园、房地产、社会化服务和非银行金融五大业务板块,每个板块都要自主参与市场竞争。
图 | 苏州高新区不断扩展地域,兴建了苏州科技城。
2014年,苏高新集团参与公开市场的土地竞拍,以16亿元压过多家国内一线品牌房企拿下了狮山路板块一块住宅用地。这里后来新建的住宅项目荷澜庭算是苏高新集团第一个以市场化手段开发的地产项目,它从一线开发商处招募了全新的团队,也引入了更好的设计单位和供应商。荷澜庭去年的住宅销售业绩在新区排名第一。
同时苏高新集团也在尝试走出去。常州溧阳的苏高新南大新兴产业园和张家港的环保产业园就是苏高新的两个走出去项目。它将早年建新浒工业园和国家环保产业园的经验用到这些城市,梳理土地、新建厂房并负责招商运营,经营带来的租金和税收收入也成为苏高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与新建元等园区国企的想法一致。新建元集团与物流巨头普洛斯合作,在西安、沈阳、绍兴等城市投资建设产业园区,旗下的建屋、圆融等公司也在江苏省内多个城市发展了商业和住宅项目。通过自主开发、股权投资、品牌管理三种模式,新建元集团已将产业布局到了全国10个省的28座城市。
但无论如何,苏州的新城开发模式已很难复制。20多年前,苏州能够凭借人力成本优势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但现在这一转移的红利已不复存在。
只是苏州城市扩张的野心并没停止。2012年,苏州市政府首次提出了“一核四城”的新规划,太湖新城和高铁新城这两个分别位于苏州古城南北的新城建设被提上议程。
毗邻太湖的吴江太湖新城打算走一条差异化的路线。“一个地方宜居了就会有人来,有人来了就可以形成产业。”吴江太湖新城管委副主任吴云为说,太湖新城开发的策略是“产城融合、城旅一体”。
在2012年撤县并区前,吴江是苏州下辖的县级市,与园区和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这里的民营经济更发达,企业规模也相对较小,纺织业及电器电缆制造业是吴江的传统优势行业。它们现在都需要提升转型,淘汰劳动密集型、高能耗低产出的传统产业。
太湖新城计划引入的最大规模的产业是文旅产业。当地政府和开发商认为,在这片靠近太湖的区域做生态旅游产业有足够的先天条件,旅游产业本身能够吸引更多外部的人来到这里。
“新城开发想要成功的关键是人口的有效导入,如果没有产业人口,就必须考虑还能导入其他什么样的人口。”戴德梁行董事、中国区产业地产部主管苏智渊说。
因此,吴江太湖新城借鉴了园区先地下后地上的经验,先建基础设施。“第一件事就是花40亿元治理太湖。”吴云为说。治理主要是退渔还湖、退垦还湖,减少鱼虾螃蟹养殖面积,增加湖面面积,保护太湖水质。这会使城市更靠近太湖,旅游功能自然衍生。
具体的旅游项目开发,则由吴江滨湖投资集团(以下简称“滨投”)承担下来,它是吴江太湖新城管委会下属的国有企业。目前滨投集团需要管理和运营14平方公里的东太湖景区,在其中开发建设酒店、商业综合体、养老社区、休闲农业等旅游度假设施和项目。“我们的旅游产业想要辐射的是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人。”滨投集团董事长张中军说。
张中军的挑战来自于,作为新一代的新城建设者,他们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学习,能够结合涉及商业、住宅、旅游等各领域的专业能力做出综合性的项目,这也意味着开发和运营难度几何倍的增长。
“像我们的旅游商业综合体水秀天地,或是旅游项目旗袍小镇,都集合了居住、商业、旅游休闲以及文化等功能。这样的综合性项目很有意思,但有太多跨领域的内容,我们必须一刻不停地学习才能做下来。”张中军说。
图 | 太湖新城的重点项目水秀天地集合了商业、旅游休闲及文化功能,开发起来并不容易。
张中军曾在圆融集团工作了8年,在开发太湖新城时,他也有意无意地将园区的经验带入进来,并且希望一些现有的经验可以被突破。
滨投集团曾经和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了太湖新城内第一个邻里中心项目——联杨邻里中心。邻里中心是园区的社区商业产品,它将社区中的商业、文化、体育、卫生和教育等服务设施集中在一个建筑里,覆盖周边社区人群的日常生活需要。
但合作过程中张中军意识到,自己的团队也许能增加一些创新的内容进去。建立产品手册,形成标准产品线是其中一种提升方式。依靠开发联杨邻里中心的经验,滨投花了很多时间梳理了社区商业模式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及提供的服务类型、预计投资回收期等开发细节,然后针对这个结合吴江的本土文化,加入了更丰富业态的产品开发了一本产品手册。目前这个社区商业2.0版本的研发已趋于成熟,并被命名为“缤纷荟”。接下来,滨投将在太湖新城一次性开工建设5个缤纷荟。而这种标准模块化的开发方式,也在滨投的各个板块应用起来。
按照张中军的观察,目前太湖新城新建住宅的购买人群中,大约55%来自吴江以外的地区,其中从园区和新区来的人比例最高。不过要真的让这座新城活跃起来,他预计太湖新城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园区的产业吸引力很强,人们在那儿工作,也在那儿生活。这是我们目前还不能比的。”张中军说,太湖新城现在也开始加快建设软件园、科技城、总部经济大楼、金融小镇等聚集特色产业的项目。
同时,结合太湖的旅游资源,旗袍小镇、戗港小镇、玫瑰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也已经启动。在特色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再开发商业地产和住宅项目,滨投希望能在太湖新城实现“文商旅居”的融合。“未来这类综合性的产品在面临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也会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张中军说。
在他看来,目前已经有一批在一线城市或苏州市区就业的吴江本地人才回流。但要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并把来到这里的人留下来,“至少需要3到5年的引导期。”张中军说。
只是你现在很难判断张中军的这种乐观是否成立。从苏州整体的人才流动看,园区和新区也都还在持续吸引人才加入,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
在上海肯耐珂萨人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解决方案总监马涛的观察中,苏州的人才发展与整座城市的招商引资结构密切相关。在六七年前,它是一个集中了大量劳动力密集型的电子制造基地,而近几年新的行业的进入使苏州的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目前苏州主要吸引的中高端人才,一类是制造型企业的工程经理,另一类就是研发型人才,热门领域集中在医疗、能源和互联网行业。”马涛说,从对人才的吸引度来看,园区排第一,新区排第二。“大家通常会认为,新区去园区工作要涨薪,而从园区回新区肯定不能降薪。”马涛说。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2014年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科院苏州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七十余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相继进驻苏州新区新建成的科技城。“我们愿意自己投资建设大院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吸引它们来。这样的单位来了可以带来一个产业,相关的企业会集聚过来,我们可以继续在产业链招商的基础上从事相关产业园的建设。”唐燚说。
在苏州城的另一端,亢越正在琢磨园区的2.0版应该是什么样的,“园区政府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建设,园区现有的城市运营水平和市民的体验都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新建元会在此过程中扮演更多角色。”亢越认为新建元显然会深度参与到这个城市进化的过程中,毕竟它是最初园区1.0版本最重要的建设者。
在更微观的运营层面,苏州中心已在考虑让园区变得更别致一些了。这个将自己定位为“城市共生体”的项目在挑选酒店品牌时,放弃了寻找传统五星级酒店的想法。“苏州的高端酒店竞争已是红海,如果我们选择一家定位更高的五星级酒店,只能是拼装修、打价格战。苏州中心想要更有创意。”苏州中心策划营销部副总经理杨健说,苏州中心希望依靠W酒店这个更前沿个性、设计感更强的酒店品牌为苏州吸引一些有趣的人。“W酒店是给苏州城市加分的选项。”杨健说。
当然苏州古城区还保留着自己的生命力,毕竟这是一座历经两千多年自然生长的城市,也始终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个小桥流水的苏州。古城区的活力在于它杂乱交错的功能区、街边混杂的店招,或是下楼就能买到的烧饼油条。即便它缺少了一些现代人在意的基础设施,但仍然保有时间在这里刻下的城市记忆。
根据相秉军的说法,过去苏州规划建造新城,希望将拥挤的老城人口规模从35万纾解到25万,而实际的成果是,目前苏州老城区里实际居住的户籍人口仅不到17万人。“苏州古城不再具备原来完整的城市功能,它必然会是发展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展示传统城市的舞台。”他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往回看,苏州并没有因为新城的建设而毁掉老城。每到双休日,你会看到来自其他城市的年轻人,参观贝聿铭设计的古典园林风格的苏州博物馆。白墙灰瓦的建筑依然是在如今的社交媒体上留下最多的关于苏州的视觉印象。
完成了苏州中心建筑和室内设计的贝诺最近在为一个位于苏州古城区的商业项目做设计。由于古城限高,它的高度不会超过18米。按照贝诺的设计,这个项目里会有露天餐厅和剧场,也会有攀岩等户外活动空间,贝诺建筑设计董事、上海区总监庞嵚希望年轻人最终都能来使用这个空间。
“城市的空心化是当下的现象,是新陈代谢的必然过程。老的事物在慢慢消失,新的东西就会逐渐填充进来,包括人和建筑。”庞嵚说。
本文发表于2016年9月26日《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苏州特刊·再造姑苏城,原标题为《新姑苏城记》
文/毛怡玫 沈从乐 视觉/景毅 图/孙杰 朱卿
点击关键词 看我们做过什么